陕西城固县博物馆以"城洋青铜器群"惊艳亮相,这座国家二级博物馆藏有4100余件商周青铜器,其独特的铜人面具、兽面纹方罍等珍品与殷墟、三星堆文明既关联又迥异,成为破解中国青铜文明多元格局的关键密码。
在陕西汉中市城固县,一座看似普通的县级博物馆正悄然改写人们对"小地方"博物馆的认知。这座与张骞纪念馆比邻而居的城固县博物馆,以其恢弘的建筑、精良的展陈,尤其是神秘莫测的"城洋青铜器群",成为文博爱好者眼中的"隐藏款"宝藏。

一、颠覆认知的县级博物馆
初见城固县博物馆,其流线型的现代建筑设计与40亩的占地面积就令人惊叹。总投资八千万元、建筑面积6336平方米的规模,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县级博物馆"小而简"的刻板印象。走进馆内,专业的灯光设计、科学的展线规划、精美的文物陈列,处处彰显着国家级博物馆的策展水准。
这座国家二级博物馆分为"汉上名城""叩古宝山""城固出土青铜器""两汉城固历史文化"和"西北联大在城固"五大主题展厅,系统梳理了从商周到近代的城固历史文脉。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当属青铜器展厅——这里陈列着改写中国青铜文明认知的"城洋青铜器群"。
二、神秘莫测的城洋青铜器
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中城固县和洋县交界处陆续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铜器,因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被学术界命名为"城洋青铜器群"。这批文物数量达4100余件(组),其中国家珍贵文物338件(套),构成了一个独立于中原殷墟、四川三星堆之外的青铜文明体系。
展厅中央的兽面纹铜方罍堪称镇馆之宝。这件国家一级文物形制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方罍几乎一致,纹饰精美绝伦,暗示着城固地区与商王朝核心区可能存在某种特殊联系。而更令人费解的是48件铜人面具和铜兽面首——它们与三星堆出土的面具形制相似,却又独具特色,仿佛在诉说着一条失落的文明传播路径。
三、未解之谜:谁创造了这些青铜器?
城洋青铜器群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们身上缠绕的诸多未解之谜。展厅中陈列的两类独特器物——镰刀器和青铜泡,迄今仅在该地区出土,其用途与象征意义令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而那株与三星堆青铜树遥相呼应的青铜树残件,更将人们的想象力引向古蜀文明与汉中盆地可能存在的神秘关联。
这些制作精良的青铜器从何而来?它们的主人是谁?为何会集中出现在这个秦岭脚下的盆地?学术界至今未有定论。有学者推测这里可能是商王朝的"南土"据点,也有专家认为这是独立的地方方国遗存,更有大胆假设指出这或是连接中原与古蜀文明的中转站。种种猜想,为参观者提供了无限遐想空间。
四、小县城的大历史
城固县博物馆的精彩不止于青铜器。在"两汉城固历史文化"展厅,博望侯张骞的故事被娓娓道来,这位开拓丝绸之路的伟人正是从这里走向世界;"西北联大在城固"展区则记录了抗战时期高校西迁的峥嵘岁月,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坚守。
这种将地方史置于中华文明大背景下的叙事方式,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小县城同样承载着大历史。城固虽小,却是多元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是理解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地理单元。
五、博物馆参观指南
城固县博物馆与张骞纪念馆组成联合景区,门票30元包含两处景点。自驾游客可直接导航至"城固县博物馆",馆前停车场免费开放。建议预留至少2小时参观时间,青铜器展厅需重点观摩。每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等特殊日期,博物馆还会推出专题活动,是深度体验的好时机。
这座藏在县城里的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文物资源和专业的展陈设计,吸引着越来越多文博爱好者的目光。它不仅改写了人们对县级博物馆的认知,更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或许某天,当城洋青铜器群的身世之谜被揭开,中国青铜文明的版图将被重新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