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6》五公舞台票数倒挂:李晟团实力碾压却败北,人气与公平的博弈再引争议"
《乘风2025》(《浪姐6》)第五次公演(五公)落下帷幕,但舞台票数与实际表现的巨大落差,再次将节目推上风口浪尖。李晟团的《隐》以784票败给张小婉团的《泥巴》(821票),这一结果不仅让观众直呼“离谱”,更暴露了《浪姐》系列长期存在的核心矛盾——到底是比实力,还是拼人气?

一、舞台对比:专业性与完成度的碾压
1. 李晟团《隐》:声乐+舞蹈+创新的三重高光
- 声乐天花板:李晟、吴宣仪、黄英、马吟吟四人组成的“声乐天团”,将《隐》演绎出极强的层次感。黄英的吟唱开场如泣如诉,李晟的高音副旋律锦上添花,马吟吟的中音区稳定度堪称教科书级别。
- 舞蹈设计:尽管有黄英动作稍快的微小瑕疵,但整体齐舞完成度在五公中名列前茅。节目组罕见地未用“切镜头”掩盖失误,反而证明团队底气。
- 创新加分项:吴宣仪的剑舞、马吟吟的峨嵋刺旋转、李晟和黄英的扇子凌空绕身,将传统武术与舞台艺术结合,视觉冲击力拉满。
2. 张小婉团《泥巴》:人气托举下的平庸表现
- 声乐短板:除罗予彤音色突出外,其他成员明显依赖修音,曹颖的唱段甚至被质疑“垫音过重”。
- 舞蹈失误:多次镜头切换暴露齐舞不齐,管乐疑似动作失误被刻意避开全景;托举动作虽多,但缺乏新意(张小婉的“后踢腿转竖叉”已是四公“冷饭”)。
- 争议设计:侯佩岑的念白被强行加入,与一公房琪的《珊瑚海》念白形成“双标”对比——后者曾被骂“画蛇添足”,前者却成“氛围担当”。
专业评审若存在,《隐》应稳胜《泥巴》至少50票,但现实却是反向差距37票。
二、票数倒挂的真相:人气博弈与节目组“端水”
1. 人气碾压:张小婉团的“流量护城河”
- 个人喜爱度排名:张小婉团5人挤进前十(侯佩岑第3,管乐、宋妍霏、罗予彤、张小婉包揽7-9名),而李晟团仅吴宣仪(第1)、李晟(第4)高位撑场,黄英甚至垫底第20名。
- 粉丝投票逻辑:现场观众多为各姐姐“唯粉”,《泥巴》组高人气成员集中,粉丝“无脑投”成票数保障。
2. 节目组的“平衡术”
- 剧本化赛果:李晟团在Vocal曲《归途有风》中已预定胜局,Dance曲《隐》必须“战略性牺牲”以维持“每组一胜一负”的虚假悬念。
- 剪辑导向:张小婉团失误镜头被快速切换,而李晟团的微小瑕疵却被保留,暗示“实力派不配赢”的潜规则。
三、《浪姐》的长期困境:竞技性消亡,真人秀狂欢
从第一季到第六季,《乘风破浪的姐姐》逐渐偏离“30+女性突破自我”的初心,沦为人气打投、话题炒作的温床:
- 实力派沦为陪跑:如黄英、马吟吟等专业歌手,因粉丝基数小难逃“低票魔咒”。
- 流量派躺赢:宋妍霏、侯佩岑等话题人物,即便舞台划水也能靠热搜保送。
- 观众信任消耗:当“端水”成为明规则,舞台竞技沦为“人气排行榜”,节目公信力何在?
四、反思: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浪姐”?
若节目组仍想保留“竞技”外壳,必须改革机制:
- 引入专业评审:占比50%以上,避免人气绑架结果。
- 透明化投票:公布现场观众构成,杜绝“粉圈控评”。
- 拒绝剧本剪辑:失误就该直面,而非用镜头“藏拙”。
结语
五公的票数倒挂,不过是《浪姐》系列痼疾的又一次发作。当“实力输给人气”成为常态,这档节目与其标榜“女性成长”,不如诚实改名——《乘风破浪的人气秀》。
(附:五公个人喜爱度排名对比图)
排名 | 李晟团成员 | 张小婉团成员 |
---|---|---|
1 | 吴宣仪 | - |
3 | - | 侯佩岑 |
4 | 李晟 | - |
7-9 | - | 管乐、宋妍霏、罗予彤、张小婉 |
20 | 黄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