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请吃饭》的”文化餐桌”:当学术大咖把知识烹成下饭菜

"《教授请吃饭》把学术佳肴端上大众餐桌:在文思豆腐里品运河文化,于AI辩论中嚼思想真味。"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午餐会上,文学院教授徐兴无夹起一筷文思豆腐,细如发丝的豆腐丝在清汤中舒展,他随即翻开面前的《扬州画舫录》清刻本,将淮扬菜刀工与大运河漕运史奇妙勾连。这个场景恰是《教授请吃饭》两季节目精髓的浓缩——在氤氲的热气中,象牙塔里的学术被解构成可咀嚼的文化体验。这场从线上蔓延到线下的"文化餐会",正在重新定义知识传播的边界:当教授们把讲堂搬上餐桌,严肃的学术讨论就变成了人人都想参与的"神仙饭局"。

Featured Image

《教授请吃饭》的创意源头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孔子师徒。徐兴无教授在午餐会上特别指出,《论语·乡党篇》中那些关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记载,实则是中国最早的"教授请吃饭"教学实录。南京大学文学院承续了这一传统,从民国时期黄侃带着弟子"酒旗戏鼓秦淮河",到如今苗怀明教授在棋峰试馆与学生"说美食、聊爱情",象牙塔里的师生情谊始终有着烟火气的表达。这种教育方式打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在推杯换盏间完成知识的传递,正如苗教授所言:"没有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学术难题。"节目组巧妙地将这种学院传统移植到大众传媒土壤,让普通观众也能品尝到"学术私房菜"的滋味。

第二季节目对大运河文化的"烹饪"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知识转化。徐兴无教授带领学生手持《扬州画舫录》穿行扬州茶社,从"富春""冶春"等茶社名称中的"春"字,解读乾隆年间盐商文化对餐饮美学的影响;将文思豆腐的刀工与漕运船只的制造工艺类比,揭示大运河如何塑造了江南的饮食基因。这种将古籍文献、物质遗产与生活习俗打通的解读方式,让沉睡的典籍变成了"可食用"的文化记忆。节目组特意选择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乾隆刻本作为道具,当镜头扫过泛黄的纸页与餐桌上对应的菜肴时,观众直观感受到何为"舌尖上的文明史"。

午餐会上关于AI的辩论,则展现了这档节目对时代命题的敏锐把握。政府管理学院于京东教授抛出"AI能否成为思想家"的诘问,外国语学院张俊翔教授强调"人机协同"的语言教学实验,苗怀明教授分享用AI续写《红楼梦》的教学案例——这些讨论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呈现出知识分子在技术革命中的多元思考。徐兴无教授的总结尤为深刻:"机器人能长成什么样,取决于人类对自我的认识。"这场发生在餐桌旁的思辨,恰是通识教育追求的至高境界: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培养对抽象问题的判断力。

《教授请吃饭》的成功密码,在于它破解了严肃文化与大众传播的兼容难题。节目组深谙"文化IP"的运营之道:每道菜肴都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每位教授都是鲜活的文化符号,每次饭局都是精心设计的情境教学。当观众为"盐水鹅的腌制技艺与运河贸易的关系"这样的知识点赞时,他们消费的不仅是娱乐内容,更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知识网红"的培育模式,或许预示着学术传播的新方向——不必刻意俯身迎合大众,只需将学术的佳肴,盛放在生活的餐具里。

相关内容

星空下的西夏陵:沉睡千年的王朝在星辉中苏醒
​乐享多彩暑期:从传统消夏到智慧成长的全景图鉴​
美国得州洪灾:129人遇难166人失踪背后的气候危机与救援困境
​夜访鄂州花湖机场:全球第四大货运枢纽的”不眠”密码​
河南济源:黄河河床上的”大地沙画”——自然伟力与人类智慧的千年对话
​第22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118家企业共筑汽车产业新生态​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