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声》硬刚《歌手》:音综市场的鲶鱼效应与音乐本质的回归​

​​​"《亚洲新声》以素人+多元文化硬刚《歌手》:当邮轮舞台撞上演播厅,音乐综艺的鲶鱼效应正在发生"​

2025年的夏季音综大战,因一档全新节目的加入而变得不同寻常。爱奇艺《亚洲新声》以“全素人+海上舞台+亚洲音乐碰撞”的模式,正面挑战老牌音综《歌手2025》。这场看似“鸡蛋碰石头”的较量,实则揭示了音综市场长期存在的痼疾——​​当顶级音综沉迷于明星光环和流量博弈时,音乐本身的多样性与可能性正在被扼杀​​。

Featured Image

​一、音综困局:大牌内卷与创新乏力​

《歌手》系列的成功,建立在“顶级唱将+高难度竞技”的经典公式上。2025年,尽管节目组邀请单依纯、陈楚生等实力派坐镇,但观众已能精准预测其套路:

  • ​热搜预定​​:单依纯“两夺第一”的营销通稿与去年那英“守国门”如出一辙;
  • ​审美疲劳​​:欧美歌手与华语唱将的对决,从新鲜感沦为程式化表演;
  • ​流量至上​​:现场投票被质疑“看人下菜碟”,人气权重远高于演唱本身。

反观《亚洲新声》,其破局点恰恰是《歌手》刻意回避的领域:

  • ​选手零包袱​​:18-25岁的素人歌手,没有粉丝控评,全靠现场爆发;
  • ​场景革命​​:邮轮舞台受海浪、天气影响,真实度碾压修音演播厅;
  • ​文化多元​​:泰国神曲、日本动漫歌、越南民谣打破华语/英语二分法。

这种对比像极了电影市场的“商业大片vs独立制作”——前者稳赚不赔,后者赌的是行业未来。

​二、素人力量:周菲戈们为何打动人心?​

节目首期最动人的场景,是00后歌手周菲戈在汽笛声中唱响《这样很好》。海风将他的高音吹散又聚拢,这种“不完美”反而成就了音综久违的感染力。其他选手同样以“真实”破圈:

  • ​中林芽依​​:日本动漫歌姬的二次元热血,让观众惊呼“像看了场动漫”;
  • ​阿木沙​​:“大马周深”的标签下,是比修音CD更震撼的live实力;
  • ​小巷男孩​​:泰国组合用《铁憨憨》证明,音乐快乐本质无需技术堆砌。

这些表演没有百万调音师护航,却因“人歌合一”唤醒了观众对音乐最原始的共鸣——正如乐评人耳帝所言:“当音综开始讨好算法,素人的笨拙反而成了奢侈品。”

​三、行业启示:音综需要怎样的“新声”?​

《亚洲新声》的冒险,为陷入内卷的音综市场提供了三条突围路径:

  1. ​去流量化​
    选手无粉丝基础,投票只能依赖现场表现。这种“强制公平”反而让《亚洲新声》的赛果比《歌手》更具公信力。
  2. ​场景赋能​
    邮轮舞台的不可控性(如周菲戈演唱时恰响的汽笛)创造了“天时地利”的化学反应,这是封闭演播厅永远无法复制的魅力。
  3. ​文化破壁​
    节目将东南亚小众音乐引入主流视野,如蒙古歌手大海用母语演唱的思乡曲,虽无一句中文却令观众落泪——音乐跨越语言的力量在此凸显。

​四、冷思考:素人音综能走多远?​

尽管首期口碑炸裂,但《亚洲新声》仍需面对现实挑战:

  • ​商业性不足​​:无顶流坐镇,招商难度远高于《歌手》;
  • ​持续性存疑​​:素人选手后续热度能否维持?参考《中国好声音》,多数选手赛后即“查无此人”;
  • ​大众接受度​​:习惯明星音综的观众,是否愿意为陌生面孔投入情感?

不过,爱奇艺显然在下一盘更大的棋。节目总导演透露:“我们要做的是音乐界的‘奥运会’,让各国‘民间高手’真正被看见。”这种野心或许比短期流量更重要。

​结语:音综的终极命题​

《亚洲新声》与《歌手》的对决,本质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

  • ​后者代表商业逻辑​​:用明星保障收视,用热搜维持热度;
  • ​前者回归音乐本质​​:让好声音自己说话,哪怕冒险。

当《歌手》评委听到阿木沙的演唱后感叹“现在的新人已经这么可怕了吗?”时,这场较量其实已有答案——​​音乐产业的活力,永远来自那些未被开发的“新声”​​。或许《亚洲新声》无法复制《歌手》的商业成功,但它至少证明:在这个算法统治的时代,依然有人愿意为“不确定的美”押上全部筹码。

相关内容

星空下的西夏陵:沉睡千年的王朝在星辉中苏醒
​乐享多彩暑期:从传统消夏到智慧成长的全景图鉴​
美国得州洪灾:129人遇难166人失踪背后的气候危机与救援困境
​夜访鄂州花湖机场:全球第四大货运枢纽的”不眠”密码​
河南济源:黄河河床上的”大地沙画”——自然伟力与人类智慧的千年对话
​第22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118家企业共筑汽车产业新生态​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