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大教授汤继华深耕玉米育种30年,如候鸟般往返中原与海南,以“四斗”精神攻克难关,培育22个优良品种,增产85亿公斤,为中国粮食安全筑牢科技根基 。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有一群人如同追逐太阳的候鸟,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农业科研的传奇。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汤继华,就是其中一位深耕玉米育种领域30年的“候鸟”科学家,他用手中的玉米穗,诠释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定誓言。

1987年,汤继华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开学第一课,老师讲述的“南繁”故事深深震撼了他。“科学能改变土地的命运!”那一刻,一颗育种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1994年,博士毕业的汤继华追随导师陈伟程,踏上海南南繁之路。
在南繁的岁月里,汤继华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四斗”生涯。乐东县的红土地上,他与天斗,勇敢地抗御台风的肆虐;与地斗,在广袤的田野中精心挑选最适宜的良田;与牛斗,防止牛群啃食珍贵的玉米幼苗;与鼠斗,全力以赴保护那些承载着希望的种子。2013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来袭,一夜之间所有的实验材料毁于一旦。但汤继华没有被打倒,“再艰难,也要接着干”,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风雨中愈发闪耀。
每年10月,汤继华带着精心挑选的种子飞往海南;次年5月,又匆匆赶回河南播种。这条长达2700公里的迁徙线,他往返了百余次。“中原种一代,海南种一代,一年种两代,育种速度提高一倍”,这简单的数字背后,是30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相当于30年干了60年的活。
春节,当千家万户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中时,汤继华团队仍在海南的试验田里忙碌着。今年,他们要从2万份左右的玉米自交系中,配出约20万个组合,这无疑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玉米杂交实验。接下来,还要对这些杂交种进行严格的田间种植鉴定,细致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抗病性、产量等各种指标。最终,只有20多个优良品种能脱颖而出,可谓是“万里挑一”。
“育种就像搭积木,要把抗病、抗倒、高产的基因聚合在一起。”汤继华数十年如一日地带领团队攻克南方锈病难题,他们发现了多个抗病基因,提出“见光散粉避高温”的创新方案。凭借着科学家的智慧和执着,他们先后培育出了豫玉22、MY73、YD268、康农玉8009、YD819等22个优秀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1.7亿亩,增产85亿公斤,新增社会效益153亿元。他提出的“降优增密、增容扩率、增根抗倒、多因增抗”的高密度育种方案,更是为玉米单产提升和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增收计划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科研要么顶天,解决基础问题;要么立地,服务生产实践。”汤继华深知科研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他说:“育种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的种子在大地上生根发芽。”
一个月后,中原大地上,玉米即将破土而出。这些承载着科技力量的金色希望,正编织着中国粮食安全的壮美画卷。正如汤继华所说:“我的心不大,装得满满的都是玉米。而每一粒玉米,都是中国饭碗里的底气。”
在漫长的30年里,汤继华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在玉米育种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中国科研工作者们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不懈努力的生动缩影。
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汤继华”们,在农业科研的领域里继续发光发热,为守护“中国饭碗”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手中的玉米穗,将不仅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