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零下 71 度的生存挑战:女性生理困境与顽强生活


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村,最低气温达零下 71 度,特殊地形使其冬季漫长酷寒,当地 500 余名雅库特居民在此世代生活,他们住高脚屋、以肉为主食,依靠雪地摩托等出行,虽有政府津贴、旅游业兴起等带来转机,但日常生活仍面临洗澡洗衣艰难、医疗条件差等挑战,其中女性在极寒中解决生理问题尤为艰难,需克服户外厕所严寒、卫生用品冻硬等困境,同时还面临气候变化对未来生活的潜在威胁 。

在地球的极北之地,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奥伊米亚康村宛如一座被寒冷封印的孤岛。这里的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 71 度,寒冷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就连北极熊都难以在此生存。然而,就是在这片冰天雪地中,约 500 名居民世世代代坚守着,顽强地生活着。其中,当地女性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尤其是在解决生理问题上的艰难,成为了她们生活中难以言说的痛。

Featured Image

奥伊米亚康村坐落于因迪吉尔卡河上游,北纬 63°16′,虽未处于北极圈内,却因特殊的地形成为了北半球的 “寒极”。村子被三座高山环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 “冷阱”,暖空气难以进入,冷空气却在此不断积聚,导致冬季漫长而酷寒,长达九个月之久。从 11 月到次年 2 月,太阳几乎隐匿不见,气温常常徘徊在零下 55 至 60 度之间,最低纪录更是低至零下 71.2 度。

村庄里的居民大多是雅库特人,他们的祖先作为游牧民族,曾以放牧驯鹿为生。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政府将此地定为居民点,随后,学校、诊所等基础设施陆续建立起来。但即便如此,这里的生活条件对于习惯了温暖气候的人来说,依然是难以承受的严苛。

在如此低温下,房屋的建造有着独特的讲究。奥伊米亚康的房屋皆是 “高脚屋”,用木桩将房屋高高撑起,使其距离地面一米有余。这是因为地下是永久冻土层,若房屋直接建在地面,屋内的热气会使冻土融化,导致房屋倾斜甚至坍塌。房屋的墙壁厚度至少半米,窗户采用双层玻璃,门则是三层木质结构,缝隙中还填充着毛毡,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抵御寒风。屋内设有大型炉子,通过燃烧煤或劈柴来取暖,旁边配备的温控装置能够将室内温度稳定在 18 度左右。尽管如此,对于长期在室外适应了严寒的居民而言,进入屋内反而会觉得燥热难耐。

由于土地常年冰封,农作物无法生长,村民们的饮食以肉类为主,驯鹿肉和马肉是餐桌上的常客。每年夏末,他们会组织起来,驾驶着雪地摩托和经过改装的乌拉尔越野车,前往 800 公里外的雅库茨克进行大规模采购,储备足够一整个冬天食用的物资。肉类的保存极为简单,直接放置在户外,零下 40 度的低温就是天然的大冰箱。鱼则会被挂在屋檐下风干,冻得硬邦邦的,食用时拿回屋内解冻即可。相对而言,蔬菜水果则较为稀缺,偶尔才能见到土豆和洋葱,村民们也会饮用营养丰富且能暖身的驯鹿奶。

出行方面,雪地摩托是冬季的主要交通工具,村民们驾驶着它在雪地上风驰电掣,后面拖着雪橇用于载人载货。传统的驯鹿雪橇也并未被淘汰,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坐在雪橇上在雪地里滑行,别有一番乐趣。经过防寒改装的乌拉尔越野车也是村民出行的得力助手,其发动机舱内配备有电加热装置,即便车辆熄火,也能保持发动机的温度,确保随时可以启动。否则,在零下 60 度的低温下,车辆一旦停止,很快就会被冻住,再次启动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在奥伊米亚康,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挑战。洗澡需要在屋内烧热水,洗完后必须迅速擦干身体,否则水珠会瞬间在皮肤上结成冰碴。洗衣服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衣服挂到室外晾晒,眨眼间就会冻成冰板,只能拿回屋内慢慢解冻。孩子们上学也异常辛苦,对于家离学校较远的孩子来说,冬天只能住校,只有当气温回升到零下 52 度左右时,才能够回家。学校内有暖气供应,教室还算温暖,但孩子们在上下学的路上,必须裹得严严实实,小脸常常被冻得通红。

医疗条件的匮乏也是村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村里仅有一个诊所,仅有 11 张床位和两名医生。一旦遇到急病,只能依靠直升机送往大城市进行救治。然而,冬季频繁的暴风雪常常使直升机无法起飞,救援窗口期极为短暂。因此,村民们平时都格外注意身体健康,一些小病小痛只能依靠自己硬扛。

而对于当地女性来说,最难以启齿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便是生理问题。村子里的厕所大多建在户外,是简单的木质小屋,里面仅有一个坑位。在寒冷的冬天,上厕所成为了一种煎熬。女性出门前必须全身武装,穿上厚厚的驯鹿皮衣,戴上毛帽、手套,用围巾将脸裹得只剩下眼睛。进入厕所后,冷气扑面而来,座板上结着厚厚的霜,坐上去的瞬间,寒意直透骨髓。排泄物落地即冻,时间一长便会堆积成 “冰山”,村民们不得不定期用木刮刀进行清理,否则厕所将无法使用。

生理期对于女性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卫生用品在极寒的环境下容易冻硬,使用起来极为不便。为了减少前往户外厕所的次数,女性们不得不严格控制饮水量,每天的饮水量通常不超过 800 毫升。即便如此,她们仍需在极度寒冷的情况下前往户外解决生理需求。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村里的女性们常常聚在一起,交流如何穿着更保暖的衣物,以及如何快速解决生理问题的经验,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

尽管生活条件如此恶劣,奥伊米亚康的居民们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从小就适应了寒冷的环境,拥有强健的身体素质,这里的居民平均寿命可达 85 岁,这在极寒地区实属罕见。纯净的空气、富含矿物质的冰雪融水以及高蛋白的饮食,共同铸就了他们良好的身体底子。

俄罗斯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改善居民的生活,例如 “寒极津贴计划”,为在能源、医疗等行业工作的人员提供高薪待遇,天然气公司的员工甚至还能前往黑海度假。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的生活压力。

近年来,奥伊米亚康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每年冬天都有大约 3000 名冒险者慕名而来,体验极致的寒冷,入住冰屋,浸泡寒极温泉。村里还举办了 “寒极节”,期间有驯鹿雪橇比赛、冰钓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23 年,中俄科考队在此建立了永久冻土监测站,开展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这也为当地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让他们无需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此外,政府还致力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修路、建旅馆等项目正在推进,但冻土和暴风雪给工程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进展缓慢。不过,如今村里已经有了网络信号,年轻人能够通过网络将这里独特的生活展示给全世界。

奥伊米亚康的未来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旅游业和科研的发展为村庄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气候变化也对这里构成了威胁。冻土的融化可能导致房屋地基不稳,影响交通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政府需要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找到平衡,既要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又要守护好这片独一无二的寒极环境。

奥伊米亚康的故事,是人类挑战自然的壮丽史诗。这里的村民,尤其是女性,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篇章。她们在解决生理问题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令人动容。面对这样的生存奇迹,我们不禁思考,在大自然的考验面前,人类的适应能力究竟有着怎样的极限?而我们又能从他们的生活中汲取哪些力量,去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呢?

相关内容

星空下的西夏陵:沉睡千年的王朝在星辉中苏醒
​乐享多彩暑期:从传统消夏到智慧成长的全景图鉴​
美国得州洪灾:129人遇难166人失踪背后的气候危机与救援困境
​夜访鄂州花湖机场:全球第四大货运枢纽的”不眠”密码​
河南济源:黄河河床上的”大地沙画”——自然伟力与人类智慧的千年对话
​第22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118家企业共筑汽车产业新生态​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