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印的千年归途: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千年金印归故土,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渊源。​​

2025年5月18日,一个寻常的"国际博物馆日"因为一方金印的回归而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流散民间1700余年的"晋高句骊归义侯"马钮金印,在吉林省集安市正式入藏博物馆。这方不足三厘米见方、仅重88克的金印,却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最珍贵的历史记忆。

Featured Image

方寸之间的历史密码

当这方金印在嘉德香港2025春拍会现场亮相时,考古学界为之震动。金印通高2.8厘米,马钮造型栩栩如生,印面"晋高句骊归义侯"六个篆字清晰可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王志刚教授指出,这方制作于西晋时期的金印完全符合汉晋官印制度:印钮与印身一体铸造,印文刊凿而成,其规格、形制与现存晋代官印完全吻合。

"归义侯"这一封号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在中国古代册封体系中,"归义"特指边疆民族政权归顺中央王朝的政治姿态。这方金印的发现,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实证了西晋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有效管辖。与先前出土的"晋高句骊率善"铜印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中原王朝经略东北的历史物证。

千年政权的历史坐标

高句丽政权存续长达705年(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其历史贯穿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个发源于浑江流域的古代政权,在东北亚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金印的回归,为理解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提供了关键实物。

西晋泰始六年(270年),鲜卑慕容部攻破高句丽都城,第九代王高然弗被迫臣服。这方金印极可能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颁赐的。印文中的"高句骊"写法与《三国志》记载一致,保留了汉代以来的传统称谓。这种用字习惯的延续,恰是文化认同的生动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高句丽政权始终采用中原王朝的印信制度。从"汉高句丽王"金印(已佚)到"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再到好太王碑记载的"永乐太王"印,这个边疆政权通过接受册封、使用汉字、采纳中原礼制等方式,始终保持着与中央政权的政治联系。

文化认同的物化象征

金印的纹饰工艺折射出深刻的文化交融。马钮造型融合了中原铸印工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趣味,印台四周的云纹装饰又带有鲜明的汉文化特征。这种艺术风格的融合,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呈现。

在魏晋时期,中央政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册封体系。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按归顺程度授予"归义侯"、"率善邑君"等不同爵位,并颁赐相应印信。这类印信在鲜卑、匈奴、羌等民族中均有发现,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重要物证。

高句丽政权对中原文化的接纳程度令人惊叹。除印信制度外,其都城建筑采用"三京制"(国内城、丸都城、平壤城),官制模仿魏晋九品中正制,墓葬壁画常见四神图、伏羲女娲等汉文化元素。这种全方位的文化借鉴,远超一般的政治臣属关系。

文物回归的时代意义

金印的回归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当代传奇。集安籍企业家金明南夫妇在拍卖会上果断竞得这方金印,并毅然决定无偿捐赠给家乡博物馆。这种文化自觉令人动容,也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对历史文物的全新认识。

集安市博物馆馆长郭建刚表示,这方金印将成为镇馆之宝。博物馆计划通过数字化展示、专题展览等方式,让观众深入理解这方金印背后的历史脉络。吉林省文物局也宣布,将加大对高句丽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系统梳理东北古代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历史。

这方穿越千年的金印,以其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这样的历史瞬间构成的。当我们在博物馆里与这方金印相遇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忆,一份延绵千年的文化认同。

相关内容

星空下的西夏陵:沉睡千年的王朝在星辉中苏醒
​乐享多彩暑期:从传统消夏到智慧成长的全景图鉴​
美国得州洪灾:129人遇难166人失踪背后的气候危机与救援困境
​夜访鄂州花湖机场:全球第四大货运枢纽的”不眠”密码​
河南济源:黄河河床上的”大地沙画”——自然伟力与人类智慧的千年对话
​第22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118家企业共筑汽车产业新生态​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