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博物馆开馆以千件文物与数字科技重塑工业城市文化记忆,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中的文脉新坐标。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抚顺这座以煤炭工业闻名的东北老城迎来了文化地标的重生。新落成的抚顺市博物馆以3749平方米的占地面积,5127.54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将千年历史浓缩在四层展厅之中。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到近代工业遗存,千余件文物串联起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更折射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文化自觉。

工业重镇的文化突围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抚顺的煤矿开采史常被视作城市叙事的全部。而新开馆的博物馆却以"煤都文脉"为切入点,重构了这座城市的多维身份。一层展厅内,新乐上层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斧与青铜短剑,将抚顺的人类活动史追溯至三千年前;汉代玄菟郡的瓦当残片,则见证着这里作为东北边疆重镇的战略地位。这种历史纵深的确立,打破了"煤都即全部"的单一认知框架。
"我们特意将工业史放在近现代展厅,就是要告诉观众,抚顺不仅是共和国工业长子,更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古城。"策展人李岩介绍。在三楼展区,一组满洲国时期的矿工安全灯与建国初期的劳模奖章并置展示,形成意味深长的历史对话。这种布展思路,体现了博物馆试图在工业记忆与文化根脉间建立平衡的良苦用心。
科技赋能的沉浸体验
走进二层展厅,数字"魔屏"前围满了各年龄层的观众。市民王猛正带着儿子点击屏幕上的3D文物模型,高句丽时期的鎏金马具在指尖旋转放大,伴随语音讲解呈现出制作工艺的每个细节。"比起隔着玻璃看实物,这种互动方式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王猛感叹道。这种科技与文物的融合,正是新馆区别于老馆的核心亮点。
在"抚顺地理"互动沙盘区,参观者可以通过手势控制,直观了解浑河流域的文明分布。而VR设备则带人"穿越"到清代抚顺城门前,目睹八旗驻防的历史场景。这些技术应用并非炫技,而是服务于"让文物说话"的核心理念。正如馆长在开馆仪式上强调:"我们要用现代语言翻译古老文明,让历史可触可感。"
民生工程的文化温度
作为2025年抚顺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博物馆的建设自始至终强调公众参与。开馆前夕,策展团队通过社区走访收集了百余条布展建议;试运营期间邀请中小学生担任"文物体验官";就连出口处的纪念章设计,也采纳了民间艺人的创意。这种开放姿态,让博物馆从落成之初就带着市民的温度。
退休教师高春丽在参观后激动地说:"以前带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只能去沈阳,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博物馆!"她的外地朋友看到社交媒体上的开馆消息后,已计划端午节专程前来。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培育,或许比馆舍建设本身更具深远意义。在博物馆的留言墙上,一条"原来抚顺这么有故事"的便签,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
城市转型的文化坐标
抚顺市博物馆的开馆,恰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阶段。当资源型城市寻求转型出路时,文化自信往往是最深层的内生动力。馆内特设的"工业记忆"专区,既展示着煤矿工人的艰辛奋斗,也呈现着机械厂生产的全国第一台挖掘机。这些展品构成的集体记忆,正成为城市转型的精神资源。
在四层临时展厅,"未来抚顺"主题展通过全息投影,勾勒出工业遗产公园、文创产业园的蓝图。这种将历史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思路,暗示着博物馆不仅是保存过去的容器,更是面向未来的孵化器。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所言:"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应当成为稳定价值的锚点。"
当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将"煤精雕刻"非遗展区的作品染成金色时,参观者们仍在各个展区间流连忘返。这座凝结着城市记忆的新文化地标,正在用文物拼接抚顺人的身份认同,用科技激活历史教育的可能,用开放姿态书写工业城市的文化新篇。在这里,每件文物都是过去与未来的信使,讲述着属于抚顺也属于整个东北的复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