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修缮岂能'补新如旧'?凤阳鼓楼坍塌敲响文物保护的警钟。"
5月19日傍晚,一则"凤阳鼓楼塌了"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画面中大量瓦片从这座明代建筑顶部脱落,烟尘四起,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将安徽凤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推向舆论风口,更暴露出我国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凤阳鼓楼,历经六百余载风雨,却在去年刚刚完成维修工程后发生坍塌,其中的教训值得深刻反思。

一、事件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技术疑点
凤阳鼓楼作为明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洪武八年,朱元璋为迁都故乡凤阳而兴建此楼,用以全城报时。清咸丰三年楼宇被焚毁,仅存台基。现存的楼宇主体为1995年重建,而台基于1989年就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种"新旧结合"的保护模式在我国古建筑修缮中并不罕见,但也为后续维护埋下了隐患。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发生瓦片脱落的鼓楼去年才刚刚完成维修工程。公开资料显示,凤阳县明中都鼓楼楼宇维修项目合同金额341.206万元,最终结算290.23万元,由黄山市徽州中亚建筑安装古典园林有限公司中标,工期180天。从2023年9月进场施工到2024年3月竣工验收,短短半年时间内完成的这项工程,其质量与工艺是否经得起考验?特别是在工程结算金额比合同金额减少约15%的情况下,是否存在偷工减料或降低标准的可能?这些疑问都需要调查组给出明确答案。
二、古建筑修缮行业的普遍困境
凤阳鼓楼事件折射出我国古建筑保护领域的多个痛点。首先是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真正的古建筑修缮需要掌握传统工艺的匠人,这类人才目前严重匮乏。许多施工队伍虽然中标古建项目,但实际作业人员对传统建筑工艺一知半解,只能按照现代建筑思维进行修复,导致"修旧如旧"原则难以落实。
其次是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古建筑修缮工程不同于普通建筑工程,需要更专业的监理团队。但现实中,具备古建筑专业知识的监理人员数量有限,一些监理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对施工质量形成有效约束。凤阳鼓楼维修项目在安全达标、质量达标情况均显示"合格"的情况下,不到两个月就出现瓦片脱落,监理责任不容回避。
再者是保护理念的偏差。许多地方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倾向,更关注建筑的外观光鲜和商业价值,忽视其结构安全和工艺传承。凤阳鼓楼周边已形成繁荣的仿古商业旅游区,这种开发压力是否影响了保护工作的纯粹性,值得深思。
三、文物保护与工程管理的制度反思
凤阳鼓楼事件发生后,当地迅速成立调查组,并责令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赶赴现场,反应速度值得肯定。但更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需要系统性解决。在招投标环节,如何确保古建筑修缮项目的专业门槛?目前的招投标评价体系往往过分强调价格因素,而轻视施工方的传统工艺实力和专业经验积累。
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建立真正有效的质量追溯机制?建议引入"工匠责任制",要求关键工序由具备资质的传统匠人完成,并终身留痕。同时,对于重要文物建筑的修缮,应考虑建立"修缮档案"制度,详细记录每次维修的材料来源、工艺工法、参与人员等信息,实现全过程可追溯。
在验收环节,现有的"合格"标准是否适用于古建筑?普通建筑工程的质量标准难以完全契合古建筑的特殊要求。应当制定专门的古建筑修缮验收规范,增加传统工艺达标率的评价权重,并引入第三方专家评审机制。
四、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构建
凤阳鼓楼事件不应仅停留在事故调查层面,而应成为推动文物保护制度完善的契机。首先,建议建立文物建筑的"定期体检"制度,对重要结构部件进行常态化监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可以借鉴日本对古建筑的"年次调查"做法,每年由专业团队进行系统检查。
其次,要重视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通过"非遗"认定等方式保护传统匠艺,另一方面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例如,可以使用无损检测技术评估木构件的内部状况,再采取针对性的传统方法修复。
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文物保护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对历史信息的科学保存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延续。应当避免将历史建筑过度商业化,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如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所言:"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
凤阳鼓楼的瓦片脱落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提醒我们: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如何传承与创新,是每一座历史名城必须面对的课题。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保护体系,培养真正专业的修缮队伍,树立敬畏历史的文化自觉,才能让凤阳鼓楼这样的历史遗产真正"延年益寿",继续向后人讲述它们见证的沧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