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男篮总决赛失利暴露致命短板,替补后卫陈盈俊系列赛28.3%命中率成最大黑洞,心理崩盘致外线瘫痪,广厦针对性放投策略彻底锁死北京进攻体系。
2025年CBA总决赛G6,广厦男篮以125:118击败北京队,捧起队史首座总冠军奖杯。北京队却在主场三连败的耻辱中结束赛季,赛后舆论的矛头并未指向核心翟晓川或范子铭,而是替补后卫陈盈俊——这位曾经的"板凳匪徒"在总决赛彻底迷失,成为北京队进攻端的黑洞,甚至让对手广厦队"盼着他投篮"。

一、数据背后的灾难性表现
陈盈俊在总决赛的崩溃并非偶然。整个系列赛,他交出了令人绝望的命中率:
- G2:14投4中,三分6中1
- G3:15投4中,三分7中2
- G4:13投4中,三分5中0
- G5:12投3中,三分4中0
- G6:10投3中,三分3中0
场均8.6分,投篮命中率28.3%,三分命中率18.5%——这样的数据对于一名主力轮换后卫而言,堪称灾难。更致命的是,他的低迷直接导致北京队外线火力瘫痪,迫使周琦在内线陷入肉搏战,最终体力透支。广厦队甚至采取"放空陈盈俊"的策略,转而包夹雷蒙和杰曼,彻底锁死北京队的进攻体系。
二、从"奇兵"到"累赘":心理崩盘的连锁反应
陈盈俊的迷失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典型的心理崩盘。半决赛对阵山西时,他就被张宁、原帅等防守者轮番针对,高强度对抗下逐渐失去投篮信心。到了总决赛,广厦队的朱俊龙、赵岩昊更是抓住这一弱点,不断施压,导致他的出手愈发犹豫。
G6最后时刻,镜头捕捉到陈盈俊低头听战术的画面,而外援杰曼和雷蒙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这一细节暴露了球队内部的信任危机。当一名射手连空位都不敢投时,他的存在反而会成为战术体系的累赘。
三、北京队的战略失误:为何坚持用他?
主教练许利民并非没有尝试调整:
- 减少上场时间:G5、G6将他调至替补席
- 改变定位:试图让他更多组织而非终结
- 心理干预:赛后加练投篮,教练组多次谈话
但问题在于,北京队的替补席缺乏可靠的后场选择。田宇翔年龄偏大,杨阿力经验不足,许利民只能赌陈盈俊找回手感。然而,竞技体育的残酷在于——当对手发现你的弱点,他们会无限放大它。广厦队正是利用这一点,彻底掐死了北京队的进攻节奏。
四、CBA角色球员的生存困境
陈盈俊的案例折射出CBA本土球员的普遍问题:
- 心理素质不足:高强度对抗下容易技术变形
- 调整能力差:一旦被针对,难以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 替补深度薄弱:许多球队过度依赖外援,本土球员缺乏实战历练
反观广厦队,赵岩昊、李金效等角色球员在总决赛均有稳定输出,这正是他们夺冠的关键。
五、未来何去何从?
对北京队而言,休赛期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 陈盈俊的定位:是交易止损,还是帮助他重建信心?
- 替补席补强:需要引进更稳定的外线火力点
对陈盈俊本人来说,这个夏天注定艰难。他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技术短板,尤其是无球跑动和接球投篮的稳定性,否则很可能被CBA残酷的竞争淘汰。
结语
北京队的丢冠并非一人之过,但陈盈俊的持续低迷无疑是关键因素。在职业体育的世界里,机会稍纵即逝,而心理层面的崩溃往往比技术缺陷更难修复。下赛季,他能否重新证明自己?北京队又是否会给他这个机会?答案将在未来的比赛中揭晓。